有一個不太熟悉的朋友,在部落格說了,
當年當兵的時候,因為在鷹式連,有過凌晨兩點鐘,旁沱大雨中,收到機動命令,全連,兩個排,穿上雨衣, 開始機動的回憶.
那我佩服她.....
我猜想,一個是演習測驗因素,一個是其他連在午夜通報故障(S洞兩?), 這一連,必須立刻移動位置,去補防空破洞. 我是服役三個月就專案退伍的國防役人員,只能用想像的.... 他當年站在雨中,想必極度痛苦. 而漸入中年,應該已經變成浪漫而醇美的回憶了. 這篇文章很好的參考
以前我兵役在力士班(Nike Herculus)訓練 , 對隔壁的HAWK 班沒什麼學到.
因此今天晚上研究了 一番
由於研製時正值美國“大規模核報復”理論走紅的時期,美國熱衷把核戰鬥部搬上所有武器載體去,
霍克導彈戰鬥部也可採用核戰鬥部(MK-101),該戰鬥部當量為5000噸-15000噸,殺傷半徑達2000米。為了防止裝備了
核戰鬥部的導彈在儲運、裝填時發生災難性後果的誤爆炸,雷錫恩公司專門為其設計了嚴密的保險裝置,
該裝置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機械保險,在導彈達到一定速度時解除,二級電氣保險,根據彈上半主動尋的雷達信號解除,
第三級為引信保險,當引信捕捉到目標後解除。這樣的安全防範確保了核戰鬥部的安全,要知道,
在 冷戰高峰時期,在西歐戰場,美軍野戰防空炮兵的數十個導彈群上千枚導彈每天都得變換2次陣地,
在一個地方停留最多不超過14小時 ,以防止被蘇聯偵察到。
如果沒有可靠的保險裝置,豈非反倒成為威脅自己的上千個核火藥桶?
這篇也不錯喔
逐漸老化的中低空全程殺手--鷹式飛彈(Hawk Missile) 會動的古董系列--國軍想換卻又還無法換裝的武器
以下引用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6749798
鷹式飛彈捍衛台海領空超過四十年,由於維修不易,空軍將逐步汰除,換購新型防空飛彈。
圖片/軍聞社
捍衛台海領空超過40年的鷹式飛彈部隊,因為維修不易,零附件取得困難,目前空軍司令部轄下四個鷹式飛彈營,分別駐防台灣北、中、南、東以及外島等地,軍方將採取逐步汰除的方式,逐漸由國人自製的新型防空飛彈,或是外購愛國者飛彈取代。
鷹式飛彈與勝利女神飛彈是台海空防第一代的防空飛彈主力,勝利女神在十多年前已經汰除,陸續由國造天弓一型、二型飛彈,以及對美採購愛國者二型飛彈取代。
鷹式飛彈屬於中低空防空飛彈,從民國50年代服役至今。由於服役甚久,近幾年來,零件籌補更換越來越困難。空軍只好將部分飛彈拆卸,運用其零件維持部分飛彈的戰力,這套方式與早年F-104星式戰機服役末期的窘況一樣,部隊因為不堪用的裝備增加,只好裁編。
鷹式飛彈雖然每隔一段時間都有進行性能提升,訓練期間仍偶有傳出故障情形。國防部邀訪媒體觀看鷹式飛彈試射,飛彈才離架,就開始不規則飛行,差點轉回來撞向記者所在採訪的位置。數年前的漢光演習火力展示活動,鷹式飛彈也出現連續發射兩枚飛彈都脫靶,其中一枚離架後就墜地,事後調查發現飛彈有裂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585613.shtml
霍克導彈家族
◆ 研製發展
霍克(HAWK)為全天候、超音速、中、低空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可以攔截飛機、飛航導彈和戰術地對地導彈。主要用於要地防空,也可用於野戰防空,是美國雷達、導彈業巨擘雷錫恩公司的傑作。
霍克防空導彈的研製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蘇聯戰術飛機飛速發展,以仿製美國B-29而成的Tu-4轟炸機為首的各型戰略轟炸機在土希諾航空節上頻頻亮相,並完成了多次環繞蘇聯本土的不間斷飛行,隨後又把航跡延伸到北極上空,蘇聯仿自德國V-2導彈的多型彈道導彈(下稱TBM)也通過了國家試驗。尤其蘇聯新的軍事思想提出“向敵人發起大規模先發制人的進攻是自衛的最好方法”,蘇陸軍集團軍、軍、師各級則苦練空地協同,在蘇聯紅軍的多次演習中都可以看到前線強擊航空兵的伊爾-10、在伴隨JS-3、T-34、SU-152前進的觀察員指導下投彈掃射的場景。頭頂更有蘇聯紅軍殲擊航空兵的米格-15、雅克-9上下翻飛。
剛剛成立的北約集團對此十分忌憚,以往靠高炮支撐的防空體系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即使在美國陸軍中也只有剛剛問世的“奈基-1”一種導彈苦稱局面,而且這種導彈是用來打擊中、高空轟炸機的,受到性能限制,其最低射高也在1000米以上,根本無法對抗蘇聯未來可能出現的以裝備了核戰鬥部的戰術彈道導彈為先導的大規模導彈、飛機多層次一體化打擊。北約迫切需要研製一種能在低空發揮作用,並可截擊戰鬥機、強擊機的新型防空導彈。
在1950年時,防空導彈在美軍中還屬於新生事物,它的上級管理單位是陸軍野戰防空炮兵司令部,由於美軍的高炮大多採用自行底盤,因此官僚們認為新的防空導彈也必須具有相當的戰略、戰術雙重機動性,達到具備伴隨裝甲部隊行進速度的要求,以便適應戰線飛速變化,及時為快速推進的裝甲部隊撐開防空傘。於是美國陸軍野戰炮兵司令部受美國國防部委託在1951年提出了研製一種機動性能好、在中、低空作戰的防空導彈,用於為“奈基-1”填補低空盲區,代號為Homing All-the-Way Killer,意思是“全程導向殺手”,縮寫為“HAWK”,因此,按照我國科技術語翻譯規定,將其縮寫直接意譯為“鷹式導彈”的譯法是錯誤的,而應該將其音譯為霍克,這就是為什麼專業書刊上對此系統的稱謂都是霍克的原因,類似的情況還有海爾法導彈和陶式導彈。
根據美國陸軍野戰防空炮兵司令部制定的研製計畫。這種新導彈系統的主承包商為雷錫恩公司。1954年7月正式開始研製,諾斯洛普公司則負責研製發射架、裝彈車、雷達和火控系統。1955年底,霍克導彈的試驗全尺寸樣彈完成飛行試驗,1956年6月,首枚全系統戰鬥彈試射成功,1957年8月,基本型霍克導彈(MIM-23A)研製完成,1958年初,基本定型投產,並於1960年初開始裝備部隊。
為了使霍克能夠適應並跟上戰場態勢的變化,美國緊接著於1964年提出了對霍克的改進計畫。改進型代號為MIM-23B。改進型的研製進度很快,1965年,首枚試驗樣彈飛行成功,隨後於1966年完成了全系統測試,1968年5月,改進型定型,首批系統於1969年6月投產,1972年11月裝備部隊。1973年又開始了共分3個階段的進一步研究改進。霍克導彈除了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之外,世界上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裝備。北約的一些成員國和日本還取得了許可證,自己可以生產霍克導彈改進型。
基本型的研製、試驗共用經費為1.46億美元,總採購費約 8.23億美元,共生產基本型導彈 13,067枚(其中包含研製試驗用的 291枚),每枚導彈平均價格約4.1萬美元(1965年美元值)。截止到1993年共生產改進型24,739枚(不包括研製試驗用),單價為 27.8萬美元(1993年美元值)。相比愛國者導彈75萬美元的單價(1993年美元值)來說相當便宜。這也是它經久不衰,將同時期、同性能的蘇聯SA-2導彈比下去,成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生命力非常強的導彈系統之一的重要原因。
◆ 導彈
霍克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對劃定的空域提供有力的防禦。由於霍克導彈的射程較遠,航路捷徑大,所以它適用於大面積的防禦。而且霍克導彈有專門的抗干擾系統,能夠在雜波、消極和欺騙式的電子干擾情況下進行作戰。而三聯裝的導彈能夠迅速地發射,構成密集火力,以補足精度的不足,再加上導彈的大威力戰鬥部保證了它大的殺傷概率。
霍克導彈的佈局與結構屬於典型的第二代防空導彈佈局,其基本型與改進型導彈的外形相同,都是採用無尾式氣動佈局。頭部呈錐形,用玻璃鋼纖維材料製成。彈翼為梯形,位於彈體中部稍後,按“×”配置,前緣後掠角 76度,後緣與彈體垂直。一對彈翼的總面積約為 1.86平方米(包括彈體部分)。4片矩形舵接在彈翼後緣,除進行穩定和控制俯仰與偏航外,還控制導彈的滾動穩定。舵面用鋁合金製成,一對舵的面積約為0.2平方米。彈體由5個艙段組成。導引頭艙天線罩內裝有?物面天線;電子儀器艙裝雷達接收機。無線電引信、自動駕駛儀、解鎖裝置及電源等;戰鬥部艙;動力裝置艙裝固體發動機,其上有4片彈翼;最後艙為舵面伺服機構和電源/液壓傳動裝置。
基本型的動力裝置早期採用串聯裝藥內孔燃燒的M22E7型雙推力火箭發動機,但是這種發動機推力不穩定,經常發生發射後推力突然減小甚至失效的情況,在靶試時出現過多起導彈在飛行中突然從半空中墜落的尷尬場面。為了解決這種不利局面,雷錫恩從1956年開始進行技術攻關,終於研製出固體燃料改為同心裝藥的M22E8型雙推力火箭發動機,並於1959年底開始裝備。M22E8發動機的固體燃料燃燒時間為25~32秒。為了達到起飛時產生峰值推力大、暴發性強,正常飛行時穩定、持久的雙推力,M22E8發動機採用了兩種固體燃料,它們先後燃燒並產生兩種不同的推力,分別起助推和主航作用。起飛推進劑為ANP-2830HO型。M22E8發動機中間聯結第一級燃料和第二級燃料的點火系統為電起爆裝置,當第一級助推燃料棒燃燒完畢後,自動傳遞、控制巡航燃料棒開始工作。為了保險起見,防止第一級燃料工作時第二級燃料誤工作,起爆裝置採用了雙重保險的機械式安全與解除保險裝置,只有在第一級徹底燃燒完畢後延時一段很短時間後,才點燃第二級。在改進型霍克上,動力系統換成M112型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體積減小而推力有所增加,巡航級工作時間也加長,射程也從基本型的32公里增加到40公里。
霍克導彈的雷達導引頭工作方式為半主動連續波體制。即靠地面照射雷達發送連續波信號照射目標,導引頭接收反射回波,然後經自動駕駛儀處理後產生控制霍克導彈飛行的信號。工作時,它接收來自半主動尋的雷達導引頭的目標-導彈間的誤差信號,經變換放大後產生操縱液壓舵機的信號,控制舵面偏轉,使導彈按一定軌道穩定飛行。
導引頭的接收天線安裝在導彈頭部液壓驅動的萬向平臺上,用小型陀螺作為慣性空間基準。基本型霍克的導引頭天線為?物面反射器,但天線的靈敏度不夠,當導彈攻擊俯衝目標時,常因為地面雜波等原因丟失目標。為了提高跟蹤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改進型霍克採用了低旁瓣、高增益的平面裂縫天線。此外,為了對付高速、低空、小反射截面的目標,改進型霍克還採用了於196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倒置接收機,以提高抗干擾能力和對多普勒頻率的分辨能力。
基本型採用裝普通烈性炸藥的XMS型破片殺傷式戰鬥部,品質約50公斤,其中裝H-6炸藥約33公斤。改進型採用連續杆式殺傷戰鬥部,品質約75公斤。這種戰鬥部的特點是採用首尾連續的小鋼柱殺傷體。當爆炸後可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圓環,好似一個不斷擴大的電鋸鋸面飛散,以獲得較高的殺傷概率。
由於研製時正值美國“大規模核報復”理論走紅的時期,美國熱衷把核戰鬥部搬上所有武器載體去,霍克導彈戰鬥部也可採用核戰鬥部(MK-101),該戰鬥部當量為5000噸-15000噸,殺傷半徑達2000米。為了防止裝備了核戰鬥部的導彈在儲運、裝填時發生災難性後果的誤爆炸,雷錫恩公司專門為其設計了嚴密的保險裝置,該裝置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機械保險,在導彈達到一定速度時解除,二級電氣保險,根據彈上半主動尋的雷達信號解除,第三級為引信保險,當引信捕捉到目標後解除。這樣的安全防範確保了核戰鬥部的安全,要知道,在冷戰高峰時期,在西歐戰場,美軍野戰防空炮兵的數十個導彈群上千枚導彈每天都得變換2次陣地,在一個地方停留最多不超過14小時,以防止被蘇聯偵察到。如果沒有可靠的保險裝置,豈非反倒成為威脅自己的上千個核火藥桶?
◆ 探測、發射與指控
霍克防空導彈系統採用比例導引的連續波全程半主動尋的制導。對目標的探測由一部脈衝搜索雷達和一部連續波搜索雷達經連指揮站或排指揮站協調來完成。捕獲目標後,大功率照射雷達發出目標指示信號,對選定的目標進行搜索、跟蹤和照射,彈上連續波尋的雷達接收地面照射雷達經目標反射的信號,測出導彈與目標間的視角變化率,並根據目標反射信號的多普勒頻率,得出導彈與目標間的相對速度,使兩參數之積與導彈側向加速度成比例,產生的信號輸送至自動駕駛儀,通過自動駕駛儀來控制舵面偏轉,將導彈引向目標。
脈衝搜索雷達基本型號是AN/ MPQ35,改進型是AN/MPQ50,C波段工作,探測高空目標,能全景顯示,作用距離 72~104公里。
連續波搜索雷達基本型是AN/MPQ34,改進型是AN/MPQ55,工作於J波段,可以在嚴重的地物雜波干擾下探測低空飛機目標,向目標照射雷達和控制中心提供目標資料。
大功率照射雷達基本型霍克採用的是AN/MPQ39,改進型霍克為AN/MPQ46,第二階段改進時改為AN/MPQ57,為J波段連續波雷達,可在方位、俯仰和距離變化率上自動截獲、跟蹤和照射目標,同時向導彈提供基準信號。此雷達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為43小時,改進型為130~170小時,後又增至300~400h,甚至超過了採用相控陣、固態發射機等先進技術的愛國者的AN/MPQ-53雷達。
霍克系統由導彈、3聯裝發射架、1輛中空目標搜索雷達(脈衝體制)車、1輛低空目標搜索雷達(連續波體制)車、2輛大功率照射雷達車、1輛測距雷達車、1輛連控制中心車、1輛資訊協調中心車、1輛運輸裝填車(能夠在幾秒鐘內裝填3枚導彈)以及 HF60D 400HZ發電機組等組成。霍克系統的每個發射架可載3枚導彈,操作手在戰鬥準備狀態才轉動發射架。當照射雷達鎖住目標後,就與照射雷達天線在方位和俯仰上隨動瞄準目標,同時通過轉塔控制組合使導彈處於待發狀態。收到發射命令後,選定1枚待發導彈啟動電源,啟動快速陀螺,使導引頭天線穩定地瞄準目標。
霍克導彈通常以連為完整的作戰獨立單元進行火力配置,一個連有3套發射裝置,配置在離戰鬥地區前沿15~20公里地帶,約需一個100×200平方米的場地部署發射排的作戰設備。3套發射裝置呈底邊稍長的等腰三角型配置,相距大約60m。在戰鬥區前方多採用自行式霍克,後方可採用牽引式。每個連的間隔距離不超過20公里。
在作戰時,當發現目標並區分敵友之後,指揮官根據顯示選定要射擊的目標。收到發射指令後,選定待發導彈並加電,導引頭天線穩定地瞄準目標,按照射雷達給出的前置碰撞點發射導彈。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照射雷達始終跟蹤目標,導彈對照射雷達的直射信號和目標的反射信號進行比較,不斷地修正航向,按比例導引規律飛向目標。當導彈接近目標時,近炸(或觸發)引信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當導彈命中目標後,進行射擊效果判斷,決定下一枚導彈的發射。
霍克導彈系統的檢測與維修按美國陸軍的維護標準分為五級。一級維護為操作員預防性檢查。二級維護進行定期檢查,可更換失效的零元件。三級維護為連隊直接維護,包括組合設備的測試及修理。四級維護是對幾個導彈營的總維護,具有專門維修功能。五級維護主要由廠家或具有大修能力的軍級修理所對雷達和支援設備進行檢修,對導彈待發狀態檢查和進行場地維護。實際上,從操作中看分共為三級,前三級維護都可以在連隊層次完成,而後面的兩級則分別需要防空導彈群(旅)、軍(或集團軍)進行。這種維護體制比較合理,能夠分散、分擔各級的壓力,因此成為美軍陸基防空導彈維護的樣板,後來的愛國者在設計時也參照了霍克導彈的維護體制和標準。
但霍克導彈仍是西方第一種能有效對付低空突防戰機的中程防空導彈,使對方必須有反輻射導彈之類的高技術武器先行攻擊才能有效壓制。美國軍方仍不斷用現代電子技術加以改進:首先是以數位化微電子技術取代類比式系統,在脈衝搜索雷達上加裝數位化移動目標指示器、加裝數位化傳輸鍵;其次在照射雷達上加裝光學追蹤系統,不但在日間可以提供操作員敵我識別之用,而且在對方進行電子干擾時,用不受干擾的光學系統保持目標追蹤,指揮照射雷達維持照射,增加電子抗干擾的性能。
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的試驗發現,在先進雷達的指引下,霍克導彈有能力擊落彈道導彈,不過由於射高太低,其攔截目標只限於射程100公里的近程彈道導彈,而這麼近程的導彈是打不到臺灣本島的,對臺灣反導能力沒有幫助。然而,這顯示霍克導彈是有能力對付高超音速目標,臺灣軍方認為,大陸第三代戰機攜帶反輻射導彈進攻時,霍克導彈應有能力將反輻射導彈及載機同時擊落,霍克導彈由於射程高達20-40公里,大陸若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攜帶Kh-31或鐳射制導炸彈等中近程空對地武器進攻的話,並無法逃避防空導彈的打擊,加上前面提到的有限多目標攻擊能力,在遠端防空火力不及的地帶,可用霍克導彈抵擋強度較低的進攻。
前面提到過,長白雷達在側方及後方只能依賴地形或掩體提供被動防禦,而且當導彈打光後,正前方也暴露在對方火力面前,如果在附近重複部署霍克導彈,可以協助其抵擋企圖攻擊的遠端戰機,或是在天弓導彈失效時提供掩護,而且愛國者的火控雷達也能指揮霍克導彈,增加MPQ-53雷達所能掌握的火力。
◆ 發展與改進
霍克導彈研製于1950年代初,由於當時電子技術還屬於電子管時代,因此性能很不穩定。因此美國於1964年開始研製霍克導彈改進型。1969年小批量生產,1972年開始裝備部隊並陸續取代基本型。到70年代中期美國本土基本型全部退役。到目前共進行了5次重大改進,其改進情況如下。
第一次改進在1960年代末,主要是將基本型發展為改進型,主要對導彈本身進行了4項大的改進:首先,受惠於美國空軍對響尾蛇空對空導彈進行固態化改進,雷錫恩公司將霍克導彈的電子管電路換成固態電路,減小了電子器件的體積重量,為增加彈上燃料、提高射程留出了空間,並換裝了採用倒置接收機的導引頭,以提高靈敏度。同時,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擴大了作戰空域。由於前述的縮減電器元件空間,因此霍克改進型採用了更重的戰鬥部。加上當時美國在核彈小型化方面也取得了進展,霍克改進型首次具備了裝核戰鬥部的能力。
第二次改進是在1970年代末,亦稱霍克改型第一階段改進。主要有3項改進:換裝新型連續被波搜索雷達( AN/MPQ48),提高雷達性能。而在AN/MPQ50型脈衝搜索雷達上採用了當時剛實用化的一些抗干擾措施,如增加數位式動目標顯示設備,採用具有多個頻率點交替工作的參差脈衝重複頻率等,提高了雷達的抗干擾性能。而且,隨著美軍戰場C3I網路的建立,改進型霍克也在武器系統內部各車輛之間實行了美國陸軍戰術資料網路通信。
第三次改進是在1980年代中期,亦稱霍克改型第二階段改進。這次主要包括2項內容:首先是改進大功率照射雷達,簡化了檢修故障程式,平均無故障時間增加到300~400小時。其次為了增加在強電子干擾條件下對抗能力,增添了光學跟蹤系統,進一步提高了武器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和作戰效能。
第四次改進在1980年代末期,亦稱霍克改型第三階段改進。這次改進此階段改進項目比較多,最主要的是採用了新技術來解決迎戰多目標問題。首先是改進連續波搜索雷達,改變雷達的發射波形,使一次掃描就能測出目標距離、距離變化率和方位角,縮短了對低空近距尤其是機動目標的預報時間,加裝傅立葉快速變換的數位式信號處理器,用以將目標多普勒效應進行數位化處理,再提供給微型電腦,這樣可完成原來由自動資料處理器和資訊協調中心所進行的多目標處理,為取消資訊協調中心提供了技術基礎。
此外,在大功率照射雷達上增加了“低空同時攻擊目標”(LASHE)作戰方式,使武器系統具備低空攔截多目標的能力,增加了火力。目標一旦出現,即可自動或手控轉入“低空同時攻擊目標”作戰狀態,能分辨波束內的多個目標,並選擇威脅最大的目標予以攻擊。
三階段改進型的照射雷達可直接發射廣角扇形波束,涵蓋低高度大範圍空域,可一次發射3枚導彈,分別自行導向目標。對付低空入侵機群時,可以一次攻擊敵多機編隊,以免敵機企圖用先導機作為吸引火力的“飛靶”,掩護其他戰機突防。一個擁有兩個照射雷達的霍克導彈連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在理想情況下可攻擊12-18架。
此外,為了提高導彈連的機動性,第三階段改進中減少了地面設備和車輛,以連指揮站代替連控制中心,取消了測距雷達和資訊協調中心,使車輛總數減少到14輛。同時改變了連編制,霍克火力單元採用三種編制,即突擊排,加強突擊排和導彈連。
第五次改進在1990年代初期,為保證霍克系統在1990年代的有效性,美國又制訂了一個改進計畫,重點是進一步提高武器系統的機動性和自動化程度。內容有:
採用可一車三用的新型裝填運輸車,同時兼作運輸、牽引和裝填導彈,車上還可運載一組(三聯裝)備份導彈。同時也改進了發射架,使發射架不用卸下導彈就能夠帶著導彈行軍,減少了以往從戰鬥轉入行軍狀態時的煩瑣操作。另外將架上的所有電子管電路換成一台數位式微型處理機,縮短作戰部署時間和改善導彈發射計算能力。同時也大大減輕了維護壓力。
為了更好的保證武器系統在全天候和晝夜間自動精確地定位。雷錫恩公司在雷達車和發射架上安裝了由指北陀螺儀和數字計算機組成的定位儀,使陣地勘測定位自動化,縮短了強佔陣地後轉入戰鬥的準備時間。
在雷達方面,新霍克系統採用了頻率捷變連續波搜索雷達,這是一種多功能三座標連續波搜索雷達,方位為360度機械掃描,俯仰為90度電子掃描,能覆蓋霍克導彈全部作戰空域,具有邊搜索邊跟蹤的能力,由於該雷達旁瓣低、截獲概率低,還能用來對付反輻射導彈。
隨著美軍C3I系統的不斷完善,霍克系統與愛國者導彈系統實現了聯網,改變軟體,使兩系統之間可以進行資料交換,可由愛國者導彈的資訊協調中心控制霍克導彈進行射擊,使之具有低空反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按照美國的計畫,本來還將霍克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改成完全自行式的,預計在發射車上設置10個發射筒,裝10枚導彈。但後因經費限制而落空。
經多年改進,霍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作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已成為90年代有效的中程、中低空防空武器。預計2010年以後霍克導彈仍是有效的武器系統。預計2010年以後霍克導彈仍是有效的武器系統。
◆ 臺灣陸軍的霍克導彈
臺灣國民黨當局早在50年代中期,就在美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開始籌畫地面防空力量的建設。90年代初,臺灣當局為了適應台海形勢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將戰略思想調整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空防禦體系建設。2000年5月,帶有嚴重“台獨”傾向的陳水扁上臺後,大力推行所謂“決戰境外”的軍事戰略後,台軍加緊發展地空導彈系統。
台軍將整體防空部署分為戰術型和戰略型兩大部分。戰術型是指7600米以下的中低空防禦,主要對付來襲戰機;戰略型指7600米以上的中高空防禦,主要對付來襲彈道導彈,在這個空層又分高空和低空兩部分,高空層系指在大氣層外攔截並直接命中摧毀來襲導彈,目前台軍並不具備相關技術,還只是在“評估”之中。在臺灣陸軍的防空導彈中,“愛國者”反導彈系統為高空防禦,天弓反飛機導彈為中高空防禦,霍克導彈則為中低空防禦。
從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作戰到以色列的第三次中東戰爭,都說明先發制人攻擊地面戰機可對一支強大空軍戰鬥力構成毀滅性的破壞。儘管臺灣裝備了遠端的天弓導彈,但它數量太少,只要長白雷達一被摧毀,相距甚遠的其他固定天弓導彈陣地便無法彌補這個缺口,後續戰鬥機、攻擊機就可以沿著這個漏洞源源不斷的進入。
所以臺灣必須部署有一批價格低廉、數量眾多,但射程及火力卻沒有天弓防空導彈那麼遠的中近程防空系統。在完整的防空火力網中,它們可以增強局部防空火力,彌補遠端防空網的漏洞;在防空網受損時,它們可以挑起重任,防禦關鍵地點,遲滯攻勢,以掩護防空網的恢復。臺灣的霍克導彈就是擔負這樣的任務。
臺灣現有的12個防空導彈營中有4個營(共13個連)裝備霍克導彈,每個連分成2個排,而臺灣陸軍防空導彈部隊中以排為最低獨立作戰單位,因此臺灣陸軍共有26個作戰單元、100套以上發射架。它們可保護次重要的軍事目標或伴隨遠端防空導彈部署。
雖然與愛國者導彈和天弓導彈相比,霍克導彈顯得技術陳舊,導彈射程較近,火控雷達也缺乏多目標能力,但霍克式導彈能以成熟的系統不斷改進,降低採購價格,增加部署數量,由於數量眾多,形成龐大的防空預備隊可在第一線防空單位失效時提供支援。
因此,在臺灣陸軍中仍舊沒有替換龐大的霍克導彈群的計畫,相反還多次向美國購備件,並於2000年7月獲得了美國提供的價值1.06億美元的162枚霍克改進型防空導彈及零部件。
相對於固定配屬的天弓系統,霍克導彈的生存優勢在於易於機動。防空導彈陣地為了擴大雷達視野和導彈射界,傾向於往地勢較高的位置部署,部署陣地的海拔提高100米,視線就延伸35公里,提高200米,視線就延伸50公里。
然而臺灣的近海丘陵地形支離破碎,不適合愛國者或天弓導彈那樣7-8噸重的發射架、20餘噸的制導雷達等大型車輛進行機動,而霍克導彈的三聯裝發射架的重量不過3-4噸,不易受山區惡劣路況的限制,1999年曾有消息指出,臺灣中山科學院將天弓導彈安裝到霍克導彈的機動發射架上,利用較輕便的霍克導彈發射架進行部署,而霍克導彈陣地則利用天弓導彈的射程來提高陣地的遠射程火力,可以變換陣地以躲避敵機轟炸。能在第一波攻擊後,機動疏散以保存戰力或集結以彌補防空漏洞。
然而,霍克式導彈雖有能力擊落超音速目標,但前提仍是要有能及早發現並跟蹤上目標的雷達,在美國陸軍中以MPQ-64輕型相控陣雷達搭配21世紀的霍克導彈系統,但由於重量輕,其探測距離並不遠。臺灣軍方也計畫購買這種相控陣雷達以提升霍克導彈的性能。
霍克導彈主要技術指標(A/B)
對付目標:<2馬赫的中低空飛機,改進型還可對付巡航導彈、地對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
作戰距離:高空目標最大32-40公里,最小2-1.5公里;低空目標最大16-20公里,最小3.5-2.5公里
作戰高度:最大13.7-17.7公里,最小 60米
殺傷概率:80%/> 80%
反應時間:16-20秒/26-34秒
制導體制:全程半主動尋的
發射方式:三聯裝傾斜發射
抗干擾措:施恒虛警、動目標顯示、多頻率及光學輔助跟蹤手段(改進型)
系統機動性:導彈連的全部設備需23輛越野車裝運或拖曳,亦可由21架C-124 或24架C-130B型運輸機空運,展開時間不超過45分鐘,撤收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彈 長:5.08米
彈 徑:370毫米
翼 展:1.19米
發射品質:584/627.3公斤
最大速度:2.5/2.7馬赫
機動能力:15g
戰鬥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品質約50公斤,改進型採用連杆式殺傷戰鬥部,品質約75公斤,或核戰鬥部引 信無線電近炸引信或觸發引信動力裝置1台M22E8型單室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改進型採用Mll2型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早期霍克導彈的落後之處
霍克導彈設計於20世紀50年代,其系統部件多且累贅,搜索及跟蹤系統由4輛不同的雷達車組成:負責中高空的脈衝搜索雷達、負責低空的連續波搜索雷達、備用的測距雷達,還有負責在末端制導導彈攻擊目標的照射雷達,而愛國者系統只有1部MPQ-53雷達就可完成以上4部雷達的所有功能。1個標準的霍克導彈連需要為雷達和附屬設備配屬11輛拖車,此外還編有6輛導彈發射車,光是組織如此多的車輛撤收、架設,從戰鬥轉入行軍或由行軍轉戰鬥,對於每個連長來說都是一件艱巨的任務。
由於設計時的基礎所限,基本型霍克導彈系統採用的是電子管和電晶體混合的電子系統。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在導引導彈攻擊時除接收目標反射波外,還會接收直接來自照射雷達的信號。直接信號常被誤認為是類似現代防空導彈的資料鍵,其實是早期製造不出可在導彈上安裝的小而穩的晶體振盪器,導引頭只好接收照射雷達波作為測量頻率的標準信號,照射雷達波經過層層發射及接收,混雜了很多雜波信號,使導引頭精度大為下降,而雷達本身性能也不夠緊湊,連不同的脈衝回復率都要交由不同雷達分別操作:C波段脈衝搜索雷達只操作低脈衝回復率,因而受到盲速限制,必須用交錯脈波回復率修正,連續波搜索雷達只操作高脈衝回復率,必須用頻率調變來測距。所以,早期的基本型霍克性能相當不穩定,在操作時限制多多,這也是美國很快便推出改進型霍克的原因。
台軍霍克導彈部隊軍官潛逃事件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台陸軍導彈指揮部花蓮霍克導彈基地668營34連中尉輔導長王宜宏,涉嫌於2002年9月19日至25日休假期間,未經核准擅自攜眷前往泰國,並於10月7日從曼谷搭乘中國國際航空班機轉赴北京。臺灣軍隊內部為此一片混亂。多位軍官遭到處罰。
王宜宏任職的連主要任務是以改進型霍克導彈防衛東部花蓮空軍基地的中、低空防安全,668營的部署則負責整個東部所有陸海空基地的防空。王宜宏擔任導彈連的輔導長,表面上僅負責政戰業務,但根據陸軍各級部隊的基地訓練規定,連級輔導長為政戰主管兼副主官,必須熟悉並接受相關的戰備及裝備測考,以他所擔任負責單位負責的職務。因此,應當對單位的裝備、作戰指揮程式及戰備狀況等相關細節瞭解相當深入。臺灣軍隊高層為此感到十分的震驚,並在2002年底進行了導彈營的重新佈防。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47
美國陸軍2012年將列裝首個SLAMRAAM防空導彈連
在現代條件下,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為滿足抗擊各種空襲兵器——從戰略飛機到巡航導彈的需要,正在研製防空兵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頭10年的武裝衝突經驗表明,隨著空襲兵器的不斷發展,其作戰能力也在不斷擴展,出現了新的使用方式。這一情況要求主要國家必須進一步完善包括各種射程的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防空兵器。
但是能夠在敵人使用各種對抗措施的情況下消滅空中目標的現役和在研的防空導彈系統都很昂貴。西方專家認為,提高防空導彈系統效能並降低其成本的方法之一是使用航空兵對付同樣目標的導彈。
這一方案並非新發明,因為早些時候就曾嘗試實施該方案,例如,在研製“小槲樹”防空導彈系統的過程中,就以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作為該系統MIM-72導彈的原型。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停止為伊朗的F-14“雄貓”戰鬥機提供武器以後,伊朗在該型飛機上使用了由“改進型霍克”防空導彈改造而來的導彈,以替代AIM-54“不死鳥”空空導彈。
90年代初,美國休斯公司為了擴大空空導彈生產規模並相應地降低其成本,建議在未來防空導彈系統中以AIM-120空空導彈為原型研製射程20公里以內的防空導彈。
1992年,休斯公司進行了開始試驗其所研製的ADSAMS(“先進地空導彈系統”的英文縮寫)防空系統的新型導彈,但該方案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
1994年3月,後來併入雷神公司的休斯公司簽訂了研製美挪NASAMS(“挪威先進地空導彈系統”的英文縮寫)陸基防空導彈系統的合同,該方案仍以AIM-120A空空導彈作為防空導彈使用。該系統1995年開始生產,目前已經裝備挪威軍隊。
90年代中期,美國陸軍司令部仍然決定研究在深度改進“改進型霍克”防空導彈系統和研製HUMRAAM新型防空導彈系統過程中使用AIM-120A空空導彈的可能性。1995年10月,用“改進型霍克”防空導彈系統第一次成功試射了AIM-120A導彈。隨後開始研製安裝在“悍馬”越野車上的輕型發射裝置。1997年8月AIM-120導彈從新型發射裝置上進行了第一次試射。次年7月HUMRAAM防空導彈系統試射AIM-120A導彈攔截模擬巡航導彈。同年,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制訂了以AIM-120A導彈為原型研製防空導彈系統的要求,即CLAWS(“低空武器系統”的英文縮寫)方案。
2003-2004年在白沙靶場進行的試驗表明該系統具備在各種條件下(包括夜間、對各種靶子)使用的能力。
2004年2月,美國陸軍部與雷神公司簽訂了以AIM-120A導彈為基礎全規模研製SLAMRAAM(“地面發射先進中程空空導彈”的英文縮寫)防空導彈系統的合同。2005年12月,對5具發射裝置樣機進行了試驗。次年7月,軍事專家對同名方案進行了批判性分析,然後開始試驗。2006年8月,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停止了CLAWS項目。預計,第一個SLAMRAAM防空導彈連將於2012年列裝美國陸軍。該系統未來將取代部分“復仇者”近程防空導彈系統。
SLAMRAAM機動式防空導彈系統用於部隊和設施對空防禦,它能在任何氣象條件下,在複雜空中環境中和敵人使用無線電電子對抗器材的情況下抗擊各種空襲兵器。它能消滅距離25公里以內的空氣動力目標,包括超視距、低空和超低空目標。該系統的重量-尺寸指標使它用C-130軍用運輸機快速空運到戰鬥行動區。
SLAMRAAM機動式防空導彈系統包括1個探測雷達站,1個火力指揮所,裝有導彈的發射裝置。
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1枚導彈對目標的設計摧毀概率為60-80%。該系統能在統一的資訊空間內遂行作戰行動,並能從美國陸軍的AN/MPQ-64雷達或JLENS低空目標氣球探測系統獲得目標指示情報。AN/MPQ-64雷達是以AN/TPQ-36雷達為原型為美國陸軍研製的,它是一種多功能三坐標脈衝環視雷達,用於探測、跟蹤和定位空中目標,並向攔截兵器提供目標指示。其工作波段為釐米波,採用密集的定相天線陣列。空中掃描探測距離達75公里,可360度全向掃描,天線旋轉速度為30周/分鐘( )。AN/MPQ-64雷達由“悍馬”越野車拖曳。
聯合火力指揮所安裝在“悍馬”越野車底盤上,能接收、處理和顯示環境情況、系統狀態及向發射裝置傳遞目標指示情報。操縱員位於自動化工位上工作。聯合火力指揮所是根據火力、偵察和指揮器材一體化防空/反導區域作戰行動構想研製的。2006年5月,波音公司交付了第一個聯合火力指揮所原型。
系統的機動發射裝置安裝在“悍馬”越野車底盤上,用於部署、運輸和預先瞄準及傾斜發射4-6枚防空導彈。行軍狀態下導彈水準放置。
為了提高防空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正在研究將發射裝置在距聯合火力指揮所25公里以內部署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將通過光纖通信線路交換資訊。
SLAMRAAM防空導彈是AIM-120空空導彈的修整版本。SLAMRAAM單級固體燃料防空導彈採用正常氣動佈局、複合制導系統(初、中段指令-慣性制導,末段主動雷達自導)。戰鬥部裝有觸炸引信和非觸炸無線電引信。導彈能消滅距離25公里以內的目標。AIM-120導彈由雷神公司位於圖松市的企業生產。
必要時SLAMRAAM防空導彈系統可與“愛國者”PAC-2防空導彈系統和未來的MEADS中程增程防空導彈系統配合使用。
西方專家認為,近期,防空導彈系統仍將是戰區防空/反導聯合系統中主要的殺傷兵器,將繼續在保衛部隊和設施免遭空中打擊的行動中發揮主要作用。
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txt/2009-10/15/content_18710129.htm
AIM-120飛彈衍生型陸射防空系統 功能多元
具備射後不理能力的美造AIM-120系列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是種廣受好評的空用武器,截至二○○七年為止,共有二十九個國家採購,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跟許多空對空飛彈一樣,AMRAAM也衍生出多種陸射防空系統,發揮一彈多用的功能,目前已知的衍生系統有SL-AMRAAM、CLAWS/HUMRAAM、挪威先進防空飛彈系統及鷹式-AMRAAM防空系統等四種。二○○一年四月,美國海軍陸戰隊與雷神公司簽約,研發CLAWS「補償性低空武器系統」,二○○四年二月,美國陸軍航空與飛彈指揮部跟雷神公司簽約,研發SL-AMRAAM系統,二○○五年十一月,製造五套測試用SL-AMRAAM系統的預算正式通過。
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通用陸上發射架研發計畫,由美軍聯合系統辦公室負責管理,而飛彈則由雷神公司生產。波音公司在二○○六年五月交付首座整合式射控中心,並在二○○六年七月通過設計驗證,美國軍方希望此系統能自二○○八年起量產,取代有效射程僅約五公里的復仇者防空系統。
SL-AMRAAM系統
裝於悍馬車上的飛彈發射架裝有六枚AMRAAM飛彈,發射架本身可作三百六十度旋轉,亦能舉升至七十度的射角,而無損飛彈本身的攔截能力。二○○七年六月,雷神公司對外宣布,將研發有效射程達四十公里的SL-AMRAAM-ER增程型飛彈,全系統還混合部署了射程十公里的AIM-9X響尾蛇飛彈。
波音研發的整合式射控中心為全系統的大腦,以一部悍馬車為機動載具,擁有戰場管理/電腦/指管通情能力(BMC4I),射控中心的敵情資訊主要由AN/MPQ-64型3D相位陣列雷達提供,此雷達採X波段操作,每分鐘三十轉,有效偵測距離七十五公里,集搜索、目標獲取、識別、追蹤等功能於一身,是種相當先進的電子掃瞄式雷達。未來SL-AMRAAM系統還能使用JLENS「聯合陸攻巡弋飛彈升級感測網」系統所提供的資訊,JLENS是一套相當複雜的大系統,結合外太空中的衛星、擁有長程搜索雷達與射控雷達的陸基處理站,專門負責偵測地平線外的飛行物,尤其是巡弋飛彈這種小型低飛目標,預計在二○一一年能完成研發工作。
HUMRAAM系統
HUMRAAM系統是美國陸軍航空與飛彈指揮部飛彈研發工程中心559計畫下的中程機動防空系統,美國海軍陸戰隊稱此系統為CLAWS。早在一九九七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系統司令部即對CLAWS系統進行一連串的測試,其有效攔截距離為十五公里;二○○五年一月,CLAWS系統更成功完成反巡弋飛彈的一系列測試,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所有測試工作在二○○五年十一月結束,當時的CLAWS系統已經具備初期作戰能力。
二○○五年九月,雷神公司獲得生產第五與第六套CLAWS系統的合約;但在二○○六年八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防空預算遭到刪減,因而建議中止CLAWS計畫。
完整的CLAWS系統包含射控中心與最多八輛M1097A2型悍馬發射車,每輛發射車配備四~五枚飛彈,車上裝有一具遙控操作器與資料/語音通訊系統,當車輛進行機動時,發射架會鎖定在固定位置,進入發射陣地後,發射架解鎖並舉升到三十度的射角,操作人員可以在五十公尺外遙控系統運作,包括調整射角等接戰程續,都可在較安全處執行。
挪威先進防空飛彈系統
挪威先進防空飛彈系統(NASAMS)由雷神公司與挪威康士堡防衛航太公司聯合研發,挪威皇家空軍在一九九四年簽約採購此系統,用於機場防衛,首套NASAMS在一九九五年服役,目前西班牙與美國陸軍也都是NASAMS的用戶。
一個NASAMS發射排由二十二個人操作,全系統包括一座射控中心、一具雷神TPQ-36A型3D對空搜索雷達及三具六聯裝機動發射架,與SL-AMRAAM或CLAWS系統不同的是,飛彈置於具空調的發射箱內,而不是露天安裝。
NASAMS的機動發射架置於具穩定裝置的四柱板車上,由P-133H型載重車拖曳進行戰場機動。發射架與射控中心間的資料傳送,可藉由光纖纜線或數位無線電進行。
二○○五年八月,康士堡防衛航太公司與挪威空軍簽約,將Link 16資料鏈整合進NASAMS系統中,以完全跟北約組織(NATO)的網路防衛系統相融,這套系統稱為NASAMS II,在二○○七年開始服役。二○○六年十二月,荷蘭陸軍簽約採購六套NASAMS II防空系統,配備EADS集團研發的TRML-3D機動搜索雷達,將在二○○九年交貨。
鷹式-AMRAAM防空系統
此系統由雷神公司與挪威康士堡防衛航太公司聯合研發,將鷹式飛彈(HAWK)與AMRAAM飛彈整合在同一分散式架構下,兩種飛彈共用發射架,每具發射架可裝上三枚鷹式飛彈或八枚AMRAAM飛彈,射控中心的功能與NASAMS系統或SL-AMRAAM系統同一等級,使用單一AN/MPQ-64型3D相位陣列雷達,取代鷹式系統笨重的脈衝搜索雷達(PAR)與連續波搜索雷達(CWAR),但仍保留了AN/MPQ-61型高功率照明雷達給鷹式飛彈使用,如果系統只配備AMRAAM飛彈,則連高功率照明雷達都可省下,全系統的複雜度也可以降低。
這套可以混合部署鷹式飛彈與AMRAAM飛彈的系統,很明顯是針對廣大鷹式防空飛彈系統的使用國而研發,可是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外銷記錄可查。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40697&rtype=2
另參本館:
鷹式防空飛彈 40mm/L70速射炮系統 西北風飛彈 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 捷羚(羚羊)防空系統 “天兵”防空系統 天弓II的變革
中共前衛11與18肩射防空飛彈 中國四款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 中國凱山-1防空導彈 FT-2000反輻射地空導彈系統 共軍紅旗九防空導彈 海紅9艦載高空遠端防空飛彈系統 野戰防空系統
俄中道爾-M1(HQ16) 俄中三種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S-300與上海防空